向学学子讲坛第二讲:如何写作“30篇作文”

Body
10月10日下午,中文系(珠海)在教学楼C407举行了“向学学子讲坛”第二讲,由我系杨君宁博士为18级同学讲授如何实践大一年级的规定写作训练——“30篇作文”。
杨老师主要从如何找选题、更好地开展文学创作和“学术是快乐的”三个方面,结合自身经历与他人事例,展开了详细的讲解。

对于如何寻找选题,老师提出了关键字“新”。她指出不能拘泥于过去经验的条框,应该力求出新,并讲解了求“新”的几条路径:一是在多篇作文之间分配较长的写作间隔, 这样可以避免文章集中于一个时期导致风格雷同,利于产生不同的兴奋点,使文章呈现多样化。二是在写作过程中积极探索,保持好奇心和探索心;珍惜在写作中出现的“模糊点”,由此寻找灵感,避免写作时计划性过强导致文章僵化,力求左右逢源,随心而动。三是重视实感经验,从身边习见的地方入手,讲述自己身边的独一无二,视线由“近”及“远”,逐步扩展格局;注意细节的积累,由“小”到“大”,以此为契机触发灵感。
针对如何更好地开展文学创作,她首先告诉同学们,写作是一个漫长的过程,不必急于一时。30篇的写作务必要在“久”下功夫。一是写作时间安排,不能在短时间内急于求成,写作文可以不急一时,但要不忘随时,注重平时的思想捕捉,厚积薄发。二是反复修改,写作的观念、内容、手法等等需要一个不断修正的过程,杨老师希望同学们可以互相交流学习,以此发现新的写作视角。三是在写作时保持长时间的专注度,尽量免受外界影响,做到沉浸式写作;此外也不能忽视生理状态的调节,可以尝试慢跑等方式以促进思维活跃。最后是平日的积累,她建议多用手写笔记的方式记录随感,加强对语言的直接感知力。

最后杨老师特别强调,“学术是快乐的”,一定要有良好的写作心态。主要包含四点:第一要树立自信,肯定自我与自己的写作活动,坚持个人风格避免外在干扰。二是教训大于经验,不能对所谓权威经验亦步亦趋,要多做自我修正。三是采取“先放再收”的创作路径,自由个性先于规范法式,尽可能轻松地面对写作。第四是寻找自己的写作兴趣点,不要束缚于作业而写作,着意表达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,努力去展现最真实的写作。
此外,杨老师还给出了一些写作的具体建议。如对于积累不够,写作常做无米之炊,她建议同学们有意识地与经典文本互动对话,采取引用、变形、致敬等方式从中吸取营养;同时重视中国古典名著和文论精读;慎重选择大众通俗文学,而对于网络文学并不提倡。对于如何取得写作水平的进步,杨老师指出要脚踏实地,一步步提高文章的篇幅格局。

最后,杨君宁老师分享了张大春的《小说稗类》和《文章自在》两部书籍,希望能有助于同学们的写作,并寄语同学们能切身参与到“文学共和国”,用独特优秀的创作构建文学的“巴别塔”。